肉宅屋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1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王爷爷总嫌玉楠不听话,不好好干活儿,在自己面前也没少嘀咕,杨瑾摇摇头,“也是奇怪。”
    回到家里,一家人只将床铺清出来就睡下了,搬家真是很辛苦,大家都累了。
    第二天再整理了大半天,正中最大的屋子做客厅兼饭厅,先前屋子里摆不下的大紫檀桌放在正中,一家人一起吃饭、休息都尽够了;东二间是藏书室,所有藏书、字画和古董种种暂时都靠墙一箱箱摞起来,等以后再慢慢弄;东屋最里一间杨瑾和鲁盼儿带着两个孩子住;西边两间自然分给跃进三兄妹。
    看着家里重新变得井井有条,鲁盼儿心情变得特别好,她想了想对杨瑾说:
    “我还是做点儿吃的东西给大家送一份儿,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总是新搬来的,不能失了礼数。”
    在红旗九队的时候哪一家盖了新房子,都要蒸大米糕请社员们吃,杨瑾在那边住了十年,觉得那样的风俗很暖心,也是赞同。
    但是他又理解鲁盼儿的顾虑,先前听章丽雯的话便可知一二,搬家时他们又明显感觉到邻居们的冷淡,周华原就说过,新邻居们对自己家都很有意见。
    如此的邻里关系肯定不好相处。
    “你说的对,我们总要先表达自己的善意。”
    第175章 觉得好笑
    夫妻俩商量好了, 杨瑾就问:
    “做什么呢?”
    红旗九队老家的院里有一台石磨, 磨了大米做米糕特别好吃, 可是现在家里没有石磨,也做不出新鲜的米糕了。
    不过鲁盼儿既然想好了,便胸有成竹, 拿了几把挂面,“你把家里新买的那套白瓷盘子拿着, 一会儿盛了送人好看些。”
    新家的厨房就在西厢房, 十几户一起用的, 家里的厨具已经摆在石台上,鲁盼儿点了火,看着锅里的水烧开了, 将一绺挂面放了进去, 看着面条变软立即用筷子挟出来卷成松松散散、拳头大小的团,放在一旁凉着。
    所有挂面团卷好后,她又烧了油, 将挂面团放在里面炸成金黄色, 才挟出来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就飘了出去,放在雪白的细瓷盘子上, 酥酥脆脆的挂面丝上还带着小小的气泡,趁着热立即撒一勺拌了白糖的熟芝麻, 糖便化了, 还将芝麻挂在金色的细丝上, 闪着晶晶亮的光——炸好的挂面就像一朵金色的大花, 上面还凝着露珠。
    “你们先吃,”鲁盼儿嘱咐孩子们,又向杨瑾说:
    “我们趁热给邻居们送去。”
    鲁盼儿特别挑了下班的时间炸挂面,这时候邻居们陆续回来了,这点吃食正能赶上晚饭。
    伸手不打笑面人,何况人家还送来了这样精致的吃食,邻居们笑着接了,不免赞了一声,“这可怎么做出来的呢!
    您手可真巧呀!”
    再道了谢,“一会儿把盘子送回去。”
    他们也没有漏下章丽雯,不过应门的是周华的母亲,老太太满脸笑容,“哎呀!
    我知道你们了,新搬来的!
    真是太客气!”
    伸手接过盘子,眼睛却盯着两个人细看,“无怪我儿子说你们就是过去大户人家的,真是又懂礼数,又长得好,就连做出来的吃食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
    鲁盼儿赶紧说:
    “周大娘,我是农村人,现在户口还没调到北京呢。”
    “可是你嫁到大户人家,就是大户人家的媳妇了!”
    周老太太笑着又说:
    “说起来我们都住着你们家的房子呢,不过都是单位安排的,我们原来也不知道啊。”
    “历史原因形成的,我们慢慢解决,不要紧的。”
    “你们都是读书懂道理的人,我不跟着操心,我就是过来照顾儿媳妇生孩子的!”
    周大娘爽朗地笑着,“以后有什么事儿呀,只管来找周大娘,周大娘能帮的一定帮!”
    没想周华的母亲竟然这样热情,鲁盼儿答应着,“谢谢周大娘了。”
    “谢什么,邻居住着,就跟一家人一样!”
    “好的,”鲁盼儿摆摆手,“我先回家了。”
    “慢点儿走,没事儿就过来串门,大娘一看你们就喜欢。”
    鲁盼儿和杨瑾回到屋里还隐约听到周大娘还说呢,“长得可真俊,就像过去观音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一样!”
    虽然都被人夸过,但夸成这样,俩人都不好意思起来,隔着窗户看周大娘回了屋才又出来接着送炸挂面。
    下一家却没有人,杨瑾敲了门,见无人应声又隔着门问:
    “魏大爷,魏大娘,在家吗?”
    还是没有人回答。
    “魏大爷和魏大娘一定出门了。”
    鲁盼儿端着盘子回来,“我们先自己吃吧,一会儿住单身宿舍的人回来后再炸些一起送去。”
    院里住了十一户人家,院门两侧倒座儿的两间屋里还住了七八个没结婚的年青人,要在食堂吃过晚饭才能回来。
    隔着影隔看不到大门口的情形,晚饭后鲁盼儿便坐到了门前,听到说笑声走到影壁前一看,果然是住宿舍的年青人回来了,便转回炸挂面,却与魏大爷和魏大娘迎面遇上——他们正打开屋门出来,原来老俩口一直在家!
    鲁盼儿便在心里安慰自己,他们年经大了,或许没听到。
    一面想着一面炸好了挂面,先给魏大爷和魏大娘送了过去,“我自己做的小吃食,请大爷大娘尝尝。”
    魏大爷站在门口没有让人进屋的意思,冷淡地点了点头,“放这儿吧。”
    他们家在屋门旁用砖头砌了一间小仓房,正好有一个半人高的小石台伸出来,鲁盼儿便将盘子放在石台上,努力笑了笑,“要是觉得硬的话,也可以煮煮再吃。”
    魏大爷一转身进了屋。
    鲁盼儿很想把盘子端回来,不管大家怎么想,可自己并不欠任何人的,凭什么对自己摆脸色?
    可毕竟送出去的东西,立即拿回来总不好。
    几个小年青就另一样了,见了炸挂面好奇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
    争着抢着几口吃光了,“真是好吃!
    谢谢嫂子!”
    他们的笑是真诚的,鲁盼儿明白这些住单身的年青人都没有分房子的资格,在这场风波中自然置身事外,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的笑容还是让自己心里舒服多了。
    夜里下了一场雨,清早空气格外清冽,鲁盼儿打开屋门,一眼就看到对面屋门前的白瓷盘碎片,还有七零八落的炸挂面。
    自己好心被糟蹋了,最喜欢的盘子也碎了一个,鲁盼儿觉得很不值。
    “怎么站在这里不动了?”
    杨瑾也出来了,顺着鲁盼儿的目光也看到了地上的碎盘子,怔了一下,便走了过去。
    鲁盼儿一把拉住他,“算了,他们年纪大了,吵起来不好。
    以后别理他们就是。”
    “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讲道理,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好意也没什么,我去问问他们,为什么故意将我们家的盘子打碎了?”
    “也不见得是他们故意打碎的,”鲁盼儿看看情形,“他们只是没收起来,夜里野猫野狗吃了东西又把盘子碰到地上。”
    “就算是这样,也是过分。”
    杨瑾性情平和,可今天却生气了,被鲁盼儿拉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半晌叹着气说:
    “也许我坚持要回房子是错误的?”
    “有那么几次,我也以为我们是错的。”
    鲁盼儿摇摇头,“不过,现在我重新确定了,我们没错!”
    “想逼着我们把房子让出去的人,其实不就与欺负田翠翠家的万局长一样吗?
    就是看不得别人好。”
    “现在国家改革开放了,推行包产到户、允许做生意挣钱,谁也不能随便抢走别人的东西了。
    田翠翠不会让别人拨她家的菜,我也不会让别人把我们家的房子分走。”
    妻子的比喻再合适不过,杨瑾就笑了,“没想到你平时在家,讲起大道理竟比我们还要透彻。”
    “身在家里与社会接触更密切,”鲁盼儿就说:
    “过去,我在红旗九队给社员们做衣服,还要担心被万书记和吴队长抓到把柄;现在我光明正大地开裁缝店,什么也不用担心。”
    “其实我也一样,过去成分不好,说话办事处处谨慎,看书也小心翼翼,只怕别人发现。
    现在,我竟能来到从小梦想的大学来读书,还参加了学校的科研课题,以后我还会继续读研究生……”
    “我们以后不理他们就是,”鲁盼儿轻轻笑了,“孩子们都累了,现在还没睡醒呢,我去熬点粥。”
    “让他们睡着,我去买油条……”
    吃过早饭,住在后院的韩冬过来还盘子,顺手捎了两条腊肉,“我爸爸妈妈昨晚回来得晚,今天一早又去学校了,让我送过来的。”
    说起韩冬一家,倒与杨瑾有些相似,他的父母也是燕京大学的老师,而他与杨瑾又同为燕京大学七七级学生,不过因为他是七七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格外年少,腼腆地笑着,倒像个高中生。
    鲁盼儿接过盘子和腊肉,心里感慨这才是知礼数的人家,又笑问:
    “我们老家那边不做腊肉,倒不知道应该怎么吃?”
    “炒菜或者蒸熟都可以,不过我最喜欢吃腊肉焖饭。”
    韩冬笑着说:
    “把腊肉切成小丁,再加上胡萝卜丁炒一下,放在米饭里一起焖熟,又省事又好吃。”
    杨瑾原与韩冬曾在学校见过,昨晚见面后才知住在一个院子里。
    既是同学,自然亲切,便笑着说:
    “没想到你竟会做饭?”
    “我爸爸妈妈工作忙,我很小就会做饭了,而且还会做好多菜呢!”
    韩冬就说:
    “不过嫂子做的炸挂面可真了不起——我们也时常吃挂面,却从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其实炸挂面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他。”
    鲁盼儿便笑着指向杨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