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割据为王(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割据为王(七)
    对于太湖的占领,刘赐甚至没有派出太多的军队,他的一支精锐带着他的指令送到太湖,当地正在屯驻演练的刘家军立马动手占领了太湖周遭的苏州、无锡、宜兴、湖州四个府城,刘家军在太湖经营已有近十年之久,所以太湖周遭的大量势力都被刘家军掌控,四座府城都没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就被刘家军占领了,在对四座府城的占领之下,太湖一带成为同济会掌控势力最庞大的一块地盘。
    刘赐对钱塘、宁波、太湖三地的占领只用了不足五天的时间,这也是姚无忌最初制定的同济会的扩张策略,钱塘是姚家的大本营,宁波是同济会的大本营,太湖是刘家军的大本营,这三个地方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三角,雄踞在江南的腹心之地,通过对这三片地盘的长年经营,同济会已是做足了准备,如若朝廷胆敢动同济会,同济会马上就能组织起让朝廷忌惮的反击。
    眼下太湖的头顶是长江入海口,脚下是钱塘江入海口,驻扎在太湖的同济会大军扼守着两江的咽喉,杭州府城则是死死扼守着钱塘江的咽喉,而宁波和双屿港作为同济会的大本营处在太湖和钱塘的后方,紧邻着钱塘江和长江的入海口,刘赐在这里镇守着局面,如若朝廷的大军南下,同济会的主力从双屿港开出,半日之内就能开入钱塘江和长江,能够迅速地阻截朝廷的军队,并占领两江沿岸的战略要地。
    长江和钱塘江是江南的命脉所在,控制了两江,就等于控制了江南,可以说,同济会“钱塘、宁波、太湖”这个三角阵扼住了两江的入海口,也就等于扼住了江南的咽喉。
    整个江南都被同济会的行动震惊,而南直隶朝廷也对刘赐的动作措手不及,身处金陵的黄锦等南直隶执掌者没想到他们对江南的掌控力是如此之薄弱,转眼之间江南就落入敌手。
    而南直隶朝廷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他们就看见一支浩大的舰队出现在长江之上,同济会已经兵临南京城下。
    刘赐在占领太湖的同时,他看着钱塘和宁波的局势已经稳定,他就亲自率领舰队从双屿港出发,从长江入海口开入,沿着长江溯流而上,直奔南京而来。
    他的舰队在清晨时分来到南京城下,南京城守备的水军眼看他们浩浩荡荡的舰队开来,这些官军没有做出任何抵抗,甚至有几艘舰船的军士自己凿沉了战舰,然后逃亡而去。
    南京城的守将也没有开炮迎击,这些在南京城当差的将官都是江南有头脸的人物,而这些有头脸的人物几乎都在同济会有入股生意,对他们来说朝廷的俸禄远不如同济会给的好处多,他们自是不会轻易和同济会作对。
    南京城是大明帝国的“留都”,也就是北京城之外的第二首都,也是大明帝国南方的心脏,素来是天底下守备最严密之地,但是此时面对同济会的大军兵临城下,南京城的守军很默契地一炮未发,也没有一兵一卒出面迎击,在这些守备南京城的官员和将领看来,比起远在北方京城的朝廷,同济会更像是“自家人”,同济会的兴衰与他们的利益攸关,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动手和同济会对抗。
    刘赐没发一炮就来到南京城下,他对这个局面很满意,在他离开的这几年,姚无忌的经营很有成效,同济会已经渗透进了江南的各个角落。
    黄锦素来是最掂的清局面的,他看着这南京城的大小官员和将领对于同济会的大军兵临城下而无动于衷,他没有发怒,更没有命令军队发动抵抗,他知道同济会的影响力,而眼下这些军人不愿意动手,迫使他们动手只能逼出个吃力不讨好的乱局。
    黄锦知道眼下如若动手开战,他们是绝打不赢的,别说金陵的军队无心和同济会打仗,就算是把眼下江南的全部主力集中起来,也是无法和同济会的大军对抗的,他知道这两年同济会收编了大量的倭寇,这让同济会的军事实力又增强了许多。
    黄锦当然不是那种以“忠义”之名舍身为国的人物,他是个太监,他的想法素来是最实际的,眼下如若硬是打起来,那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局面,这南京城开了炮,死了人,那么同济会这“谋反”的罪名就坐实了,双方也都没有退路,而同济会一反,大明天下就被倾覆了一半,那是一副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