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237 智慧的高士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李世民除了重用魏征之外,还有其他二十三名,他把这二十四名大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让世代供奉。
    凌烟阁,也成了唐朝大臣渴望挂上画像的地方。
    高士廉就是凌烟阁上的一名大臣。
    他的出身很好,曾祖父高飞雀,在北魏时就是太尉。而他祖父高岳,在北齐官至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他的父亲高励,在北齐官至乐安王、尚书左仆射,在隋朝官至洮州刺史。
    高士廉有这样的出身,再加上他年轻时,广泛涉猎文艺、史学,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个人,有出身,再加上有学问,白痴都知道他腾飞起来,易如鸟飞,所以,隋朝的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其他公卿也跟他交往。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被任命为治礼郎。
    高士廉的妹妹嫁给了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个儿子和女儿,儿子就是长孙无忌,至于女儿,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长孙晟去世后,高士廉把妹妹和外甥们接回家来,跟他们的情谊深挚。
    高士廉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人,所以,他在李世民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把外甥女嫁给李世民为妻。
    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后来的飞黄腾达,就是因为这个长孙皇后。
    高士廉在隋朝,得不到重用,被贬谪为朱鸢主簿。
    他是有名的孝子,由于岭南常有恶性传染病,母亲不能一起到朱鸢去,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伺候奉养,补贴经费的不足。他又想到妹妹没有着落,就卖掉大住宅,买了小住宅安顿妹妹住下,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带上简单的行李走了。
    高士廉的这些做法,充分显示了他是个品德很高尚的人。
    要是李渊没有夺取了天下,高士廉可能一直都在岭南吃荔枝。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士廉呈递奏表,要求回到唐朝。
    李渊考虑到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恩准他回京,同时提升他为雍州治中。
    而李世民则担任雍州牧,由于高士廉是文德皇后的舅父,一向具有才智名望,所以,李世民非常亲近和敬重他。
    李世民准备除掉太子李建成时,高士廉和他的外甥长孙无忌一起参与秘密谋划。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高士廉带着属吏兵卒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夺权。
    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高士廉任太子右庶子。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高士廉被提升为侍中,封为义兴郡公,赐给收纳九百户租税的实封。
    高士廉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开始施展他的吏治。
    首先,改变蜀地不良风俗。
    蜀地人们害怕鬼怪,讨厌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着食物,站得远远地递给他吃。
    高士廉看到这种风俗,因势诱导,这种陋习很快改观。
    其次,兴修水利。
    战国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疏浚汶江,创造了灌溉农田的便利,直到如今汶江两岸的农田,一顷价值千金,有钱有势的人家,经常相互强占争夺。
    高士廉就在老渠之外另行开挖新渠,蜀地百姓得到了很大利益。
    其三,兴办教育。
    他一有用空闲时间,就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信奉孔子学说的人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使得蜀地的学校蓬勃兴办起来。
    贞观五年,公元631,高士廉回京任吏部尚书,晋封为许国公。
    贞观十二年,高士廉同长孙无忌等人由于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申国公。
    他官职待遇日益提高后,写了很多奏折,禀奏完毕后就烧掉了,别人不知道具体内容。
    这一点体会了他做事的谨慎,不留把柄给任何人。
    贞观十六年,高士廉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不久他上表要求退职。
    李世民同意免去了尚书右仆射官职,命令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仍旧代行中书门下职务。
    他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是非常有智慧的。
    一个人,不懂得如何进退,纵然跑在前面,终究还是要落后下来。
    高士廉又同魏征等人,招集博学的文士,编写《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赏赐他千段绢帛。
    贞观十七年二月,李世民诏令绘制高士廉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建造的凌烟阁上。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为处理国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旧掌管朝廷事务。
    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申国公高士廉,是德高望重的朝臣、国家的杰出人才,是百官的楷模,我辱居监国负责处理国政,实际上靠他老人家教导。近来处理政务,经常委屈他老人家同坐一张榻几,以便请教商议,稍微除去我的蒙昧困惑。只是靠着桌案对答交谈,我心里感到不安,已经讲好不要再客气了。太傅的教诲极为深远,我要求只以正式太傅的常礼对待我,他老人家不愿免去有关礼仪,还是恭敬顺从。有关部门也应另设一套桌案供太傅使用。”
    高士廉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品格,真的是深冬进退,从不膨胀的一个人。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患病,李世民登门看望。
    高士廉谈起自己的一生经历,老泪纵横,哀叹抽泣着和李世民诀别。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初五,他在长安崇仁里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李世民当下命令驾车,准备去吊唁。
    房玄龄认为李世民刚刚服药,不能吊丧,当下上表极力劝谏。
    李世民说:“我这次去,哪里只是为尽君臣的礼节,还因为老友的情感深厚,亲戚的关系重大,您别再说了。”他说着,带着几百名骑士走出兴安门,到了延喜门。
    长孙无忌赶紧飞马赶到李世民的马车前头,劝谏说:“服药之后吊丧,药书上明确地写着禁忌。陛下养育黎民,应为朝廷国家珍重自己。我已故的舅父高士廉知道病症无药可治,嘱咐我说‘皇上的恩德天高地厚,无论富贵贫贱都不遗漏,我死之后,也许要亲自上门吊唁。我想自己才智平庸,对朝廷没做什么事情,怎能死去之后,还惊动圣上的车驾,如果真有灵魂,我会愧疚自责。’陛下对老友恩德深厚,也请体谅他的赤诚之心。”
    他的言词非常恳切,令人动容。
    李世民还是不听,坚持要去吊唁高士廉。
    长孙无忌就趴在马车前头的地上痛哭流涕,李世民无奈,这才回宫。
    他回去之后,追认高士廉为司徒、并州都督,并且安葬在李世民为自己预先建造的昭陵墓地,谥号为文献。
    高士廉,真是人如其名,是个廉洁的高士。
    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那颗从来没有膨胀过的心,在高位上,永远都没有把自己看得很高。
    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
    高士廉,可谓做到了老子的不争,是为智慧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