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653 朱棣与《永乐大典》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朱棣在文化建设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下令修成了《永乐大典》。
    主持修大典的人,正是明朝大才子解缙。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据说,他在襁褓之中时,他的母亲就在地上写字让他认识。
    这时候的我们,别说识字,能识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解缙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他听一遍就能记住。
    这点倒霉什么,许多天才,总能过目成诵。
    解缙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岁时,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时,读尽《四书》、《五经》,贯穿它们的义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
    第二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
    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
    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不久,解缙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
    解缙初入仕时,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
    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
    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
    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
    实际上,这是朱元璋对解缙的保护。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在老家八年。
    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十一月任内阁首辅。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成祖建立文渊阁,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书成,朱棣赏赐银币。其后,主编了著名的《永乐大典》。
    修这么大规模的书,在朱元璋的时候,他就想修纂类书,与大臣们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一直到朱棣即位后,他才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的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也就是说,他要修一部网罗万千的书籍,一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书!
    在修书的过程中,朱棣召集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
    朱棣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至于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这些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人员,朱棣给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裕。他们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
    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
    其中,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由于分工明细,参与人员众多,使得这次修书变得很顺利。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总算再次修好,定稿进呈。
    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
    之后,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乐大典》,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我们老是说朱棣是永乐大帝,如果没有《永乐大典》,我想,他仍然是永乐大典,但是,未免有武治无文功。但是,有了《永乐大典》,朱棣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功武治的大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