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晚唐浮生 第108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猪只能在本地贩卖,可惜了。”邵树德说道:“崔卿暂且记下。”
    连牛羊长途跋涉都要严重掉膘,猪从东北赶到中原来卖,猪膏还剩几分?
    “率宾之马很有名,昔年屡有渤海商徒,浮海南下至青州贩卖。”
    邵树德端起乳粥吃了起来,默默听着。
    余庐睹姑笑吟吟地看着,眼角余光时不时看向月理朵。她以前很喜欢月理朵,觉得是哥哥的贤内助,但现在怎么看怎么碍眼,煞是讨厌。
    “中国亦有很多马。”邵树德咽下一口粥,叹道:“不过可以给司农寺送一批,作为基因储备。”
    圣人这话就让一众酋豪们听不懂了,他们没读过王雍的《血脉论》,不知道基因资源的珍贵。
    “渤海人善养狗,爱吃狗肉,冬日尤爱此物。”有人弱弱说道。
    邵树德:“……”
    虽然此时没有爱狗人士,但这话越说越离谱了。
    他设想了一下,某个渤海商徒带着几百只狗到中原来卖,那画面太美。
    “陛下,靺鞨曾进贡中原白兔皮、夜猫皮。”
    “何为夜猫?”邵树德问道。
    此人讷讷不知何言,可能他知道这种动物,但无法准确描述中原的叫法。
    “陛下,便是狸猫。”月理朵说道:“其实,中原不爱衣裘。若能为之,则皮子买卖大有可为。”
    “靺鞨人以桦树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鹿而射之。便是扶余府,鹿亦多不胜数。阿保……耶律亿得扶余府后,令刘仁恭每年进献鹿皮三千张,打制皮甲、鞋靴。”她继续说道。
    “此物不错。”邵树德眼睛一亮。
    古来做皮甲,主要是牛背皮,因为牛身上的这一块皮肤角质层厚实、坚硬,防护力强。但牛皮不常有,大部分皮甲其实是猪皮、羊皮多层叠加制成。
    马胯部、臀部的皮革也不错。草原上的规矩,马死后,肉可以吃,皮必须上交。前唐之时,天德军、振武军的主要贡品之一就是马胯革。
    皮甲的防护力固然不如铁铠,但不失为一种可以低成本、大批量装备的防具——有的时候,皮甲的成本也会飙升,性价比下降,主要是中原牛的供应量不够,价格不便宜,尤其战乱时期,农业崩溃,牛皮更难寻。
    鹿皮甲的质量应该是要超过牛皮、羊皮、猪皮甲的。而且此时东北的鹿群真的茫茫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优质皮革。
    而且,渤海国的鹿可不止一种。
    体型巨大的马鹿、驼鹿,中原人可能都没见过,其数量也不少。
    见邵树德认真听着,月理朵又道:“妾读史书——”
    邵树德惊讶地看了她一眼。
    月理朵傲然一笑,继续说道:“开元六年,靺鞨遣使送鲸鲵鱼睛、貂鼠白兔猫皮。”
    鲸鲵就是鲸,渤海人捕到鲸后,进献至唐廷。
    “开元十八年五月,渤海遣使献海豹皮五张。”
    “貂鼠皮、夜猫皮、虎皮、熊皮、豹皮、狐皮、鹿皮、海狸皮、鲸鲵等物,是渤海朝贡常物。便是契丹八部,也经常进献此类物品。”月理朵说道。
    “朕要的不是贡品。”邵树德摆了摆手,道:“朕要的是一种能大量、长期提供,让中原富户、官绅离不开的商品。月理朵你说得没错,辽泽、渤海皮子众多,但中原人买得太少。”
    皮衣这种东西固然御寒能力很好,但比起棉衣、毛衣并没有优势。它的特点在于防风,冬日驰马之时,若有一件皮衣,那敢情好。
    关键还是在于消费习惯。
    你有商品,但中原没这个市场,只能徒唤奈何。难道又要我亲自带货?但这种事情很敏感,因为皮裘在文化中带有浓重的胡人色彩,未必有多少人愿意穿。
    “先记下。”邵树德对崔棁说道。
    “陛下……”见月理朵说个不停,余庐睹姑气得孩子都要生下来了,连忙道:“陛下爱食海产。南海昆布煞是有名,听闻前唐之时,宫中常以此物分赐宰相,至今仍是珍品,有价无市。南海、率宾、龙原、定理、安边、安远、怀远、东平诸府,每年都有鱼群洄游,其数庞大,若能捕之,不下于一次粮食丰收。”
    邵树德赞许地看了她一眼。
    余庐睹姑说的就是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的洄游路线一般有两条,一条是从鄂霍次克海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河流;一条则是顺着库页岛沿岸进入日本海,然后溯游进图们江、珲春河、绥芬河以及朝鲜部分通海河流。
    其数量多到什么程度呢?据17世纪俄国人记载,黑龙江里洄游的大马哈鱼密度高得几乎能“让人踏行”,当然这可能有些夸张了。
    不过黑龙江的大马哈鱼渔汛时期,密度曾经高得能“别断船桨”,可见其数量之庞大。
    “还有渤海螃蟹。红色大如碗,螯巨而厚,传闻在海中能杀人。”余庐睹姑又道。
    “果是一片肥地。”邵树德听了感叹道。
    其实这就是处女地。不但土地是黑土地,山林、河流、草原、沿海,还有千万年来积攒的未被开发的资源。
    他记得千岛群岛中有一小岛,名择捉岛,上面就有一千五百头熊,数量惊人。
    库页岛上有数千条河流,每年洄游的鱼数不胜数。21世纪的时候,有一次寒潮突袭,海水短时间内降温1-2度,很多鱼活动能力下降,被海浪推到了岸上。俄罗斯人根本吃不了,直接调来大量推土机,将鱼推掉埋了。
    鄂霍次克海,每年老死一百多万吨鳕鱼,而全世界包括人工养殖的在内年产量也就八百万吨。
    寒冷海域,其海产品的产量是暖水海域远远无法比拟的,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冷水海鱼的营养、热量又超过暖水海鱼,暖水海鱼的营养又超过淡水鱼……
    若要开发渤海国的资源,令其与中原联系起来,海是必不可少的。
    “朕真想去那边看看。”邵树德站起身,恨不得插翅飞过去。
    其实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一定要攻灭渤海国,即便陈诚也颇有微词。
    但有些东西他没法对别人说,说了也没人信。
    好在他是开国君王,可以独断专行。武夫嘛,我穷兵黩武不是很正常,要你管?
    当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比起穷兵黩武,他建设经营的本事也不赖。
    他现在比渤海大氏还要忧心渤海十五府的发展,千方百计为其经济把脉,想要将其与中原联系起来。
    经济联系紧密,利益大,人口多,后世君王放弃它的可能性就越低。
    尤其是当渤海国故地有三百万汉人时,非万不得已的时候,谁能放弃?
    不要谈经济利益,中原一些边塞州郡,有毛的经济利益,朝廷在那边完全亏损的好吗?但谁敢放弃?
    安南被放弃,在宋代以前可以理解,因为五管地区真的很荒凉。明朝时放弃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因为南方已经得到了极大开发。
    渤海这地方,如果连接它的沈州、安东府、营州等地人口众多,牛羊被野,保持住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再能与中原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那就更稳妥了。
    可惜都城不在北京,不然把握更大。
    “传旨,南衙枢密院于沈州置沈州院,招募新兵操训,作为禁军兵源。”邵树德吩咐完,径自上了马。
    他准备与银鞍直、天雄军及诸部贵人打猎,增进感情。
    第084章 辽东道
    原野上万马奔驰,好不热闹。
    “嗖!”邵树德一箭射出。
    灰色的野兔蹬了蹬腿,倒地而亡。
    鹰隼鸣叫一声,抓住了另一只兔子,扑簌着翅膀落了下来。
    军士、酋豪们飞快奔了过去,将猎物抄起,献于邵树德马前。
    “此箭太毒,用之不武。”邵树德看着种彦友手里的野兔,摇了摇头,道:“勇士,还是应该锤炼技艺,乌头箭这种小道,不用也罢。”
    本来兴高采烈的黑水靺鞨酋豪们脸色落了下来。
    蛮人,就是这么直爽,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确实是一种普遍的风气。
    使用乌头毒箭,是黑水靺鞨、渤海人的拿手好戏,杀人、捕猎时经常用。此时被邵树德一说,脸上挂不住,微有恼意。
    “完颜休,你可是不服?”邵树德哈哈一笑,从马背上下来,问道。
    完颜休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拗不过心中那股气,道:“便是不用毒箭,也没人比得过我。”
    “元行钦。”邵树德笑道。
    “末将在!”
    “和他比比。”邵树德说道:“谁赢,朕这把弓就归谁。”
    说完,让储慎平取来一张步弓,接过后晃了晃。
    少府打制的名品,自然不凡。元行钦看了还没什么,完颜休眼睛都亮了,跃跃欲试。
    于是射鹿子开始。
    二人各拿了把一石七斗的步弓,披上铁铠,以八箭为限,射六十步外的草人。
    “嗖!嗖!”战场上滚出来的武夫,射箭突出一个快字。
    在完颜休瞄准的时候,元行钦已经刷刷射出两箭,皆中。
    完颜休深吸口气,不受干扰,慢慢射,连出三箭,竟然没有脱靶,全中。
    邵树德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低声说道:“黑水五部偏处苦寒之地,性情暴烈,素以养猪、捕鱼、打猎、采集为生,箭术确实不错。将来平灭渤海之后,黑水靺鞨三十姓,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陛下,或可将其迁往各处,分而治之。”陈诚说道:“渤海境内亦有大量黑水靺鞨部族,人数比北边的黑水五部加起来还要多。这些人,渤海国其实一直没真正统治过,陛下若想编户,恐怕得费一番力气。”
    简而言之,渤海国北半部分领土,包括他们的上京在内,不是充话费送的,而是连续几代人不断“北略”,从黑水靺鞨手里抢来的。
    “北略”的过程当然很残酷,那就是黑水靺鞨的一段血泪史。很多部族不得已臣服渤海,一百多年下来,有的被吸收消化,融入粟末靺鞨的主体,成了“渤海人”,但大部分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状态,并未被同化,且屡有动乱。
    渤海国为防他们与远蹿北方的黑水五部勾结,在国内反复迁移这些部族,如今多分布在该国东部、北部的各个府州,住得比较分散。
    邵树德了解后,对渤海国的同化能力很是吐槽。二百多年的国家了,连腹心之地的靺鞨近亲都没同化,浿水以北的黑水靺鞨、高句丽后裔,以及当初辽东半岛上的高句丽人同样未被同化。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大哥不笑二哥,唐廷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咋样。
    迁移到淮南的高句丽人基本同化了,融入了汉族。
    关中、洛阳一带的突厥人、粟特人勉强也算同化了。
    但淮西的突厥后裔、昭武九姓却以放牧、打猎状态一直保持到了安史之乱,也是离谱。
    幽州就不说了,部落黑户一大堆。
    很显然,唐廷在同化方面做得比渤海强,但也不够好。他们更像是担心胡人在边塞叛乱,于是迁移到中原腹心之地,以为这样就没事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