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天阿降临 第10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李若白拿出一支喷雾,对着周围就是一阵猛喷。这支喷雾是极强的消毒剂,极少有病毒和细菌在那种烧灼性的强氧化作用下生存。喷过之后,两人的头盔显示器都渐渐变成绿色,显示周围环境安全。
    “走吧,去控制室。”
    控制室还算保存完好,这里有破损的痕迹,不过明显经过修缮。看来当年的探险者们在降落时遇到了意外,然后成功着陆后试图修理飞船,但失败了。
    李若白检查了一下控制系统,将战甲的能源接在主控电脑上,随后几处屏幕就慢慢点亮。一次尝试就获得成功,李若白吹了声口哨,说:“运气不错!”
    楚君归在一侧检查其余的系统,说:“我们的运气是不错,这艘飞船的引擎虽然坏了,但空间跳跃装置还保存完好,说不定里面的空间燃料还能使用。”
    李若白双眼一亮,道:“真是个好消息!存放空间燃料的装置都号称能保存千年,走,我们去看看!希望当年那些工程师不是在吹牛。”
    楚君归将个人终端放在控制台上,继续分析和下载资料,然后就跟着李若白向飞船上层走去。
    “过去的老式飞船一般都把空间跳跃装置放在最上层,基本上和船长或指挥官平行的位置。这样的话,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个装置。在宇宙飞行中,空间跳跃是最为重要的设备,一旦出了问题,就只能慢慢地飞了,十几年都是短的。”
    李若白一路走一路解释,他对于星际飞船的发展和沿革非常精通,很快就将飞船布局的基本常识讲了一遍。
    两人登上最上层,来到一扇同样有醒目标记的舱门前。楚君归照例用激光切割开舱门,进去后就看到一座巨大的金属圆桶矗立在大厅中央,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仪器。
    李若白打开个人终端,对金属圆桶进行扫描,然后喜形于色,说:“里面还真剩下一点燃料!至少够我们进行一次单程跳跃了!”
    这时两人的显示器上都出现一条提示,显示资料解析已经完成。李若白脸现喜色,说:“有坐标了!让我看看,我们现在在哪里……”
    片刻之后,李若白脸上的喜色就少了一半,“见鬼了,我们居然在共同体内部这么深的地方,而且周围有好几股星盗活动。好像不远处还有一个星盗基地,难怪这个星系始终没人过来。”
    “看来要准备战斗了。”
    李若白点头,“至少得准备武器和一架战机,说不定得要两三架。”
    “或者我们跑得够快也行。造战机太花时间了,而且,我们似乎造不出来。”
    李若白想了想,说:“也是。勉强造几架出来,也打不过星盗那些精锐战机。那些家伙的装备可不差,用的都是正规军的装备。”
    “他们也能搞到正规军的装备?”楚君归有些奇怪。
    “当然能了,比如在你们新郑一带活动的星盗,就有不少是共同体和联邦在幕后资助的。我们盛唐不像他们那么不讲究,我们都是通过地下途径买来共同体或是联邦的装备,再转手给我们支持的星盗。”
    第176章 归程
    整艘飞船检查完成,楚君归看着那个巨大的金属圆桶,问:“我们要怎么处理这个大家伙?”
    李若白亦是一呆,现在的飞船上哪还有空间放置这个巨大的空间跳跃装置?这个直径就将近十米的巨大圆桶,如何处理还真是个麻烦。
    想了半天,李若白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头痛道:“你觉得呢?”
    “就这样用吧,反正只是跳跃一次。这上面用的都是永磁材料吧?回收了可不便宜。”试验体以他一贯的角度思考。
    “说得也是。”李若白也想通了。不过他还有些为难,不知道该把这个大圆桶安放在哪里。现有的飞船完全不够大,想把这个圆桶塞进去,改造工程会跟新造一艘差不了太多。
    “这个简单,直接把它焊到我们的飞船上就行了。”
    “你说什么?焊在上面?”
    “对,就像那些火箭助推器一样。”
    李若白脑海中立刻出现了一幅图案,原本就是一根圆柱的飞船上再贴个大桶……这个图案立刻引起了强迫症发作,不过要做到对称,似乎就要贴一圈的大桶……
    “你觉得没问题,那就这样做吧。不过,新飞船要装更多的人,同时也要准备更多的物资,我们现在手上那艘还不够大。”
    试验体便建立了一个任务,然后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容易,转眼间就有了答案:“我们可以造个一模一样的飞船舱体,然后把两个拼在一起。”
    “怎么拼?”李若白有种不详预感。
    “怎么拼都可以,并排,或者前后,你愿意的话,十字交叉也行。”
    “我不愿意!”话一出口,李若白才想起,好像只有十字交叉才比较对称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去。
    冷静下来之后,李若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省事,便宜。”
    “我们又不需要考虑成本。”
    “时间就是成本。”
    楚君归一句话让李若白无话可说,天就聊到这里了。
    两人出了飞船,与外面的队员接头,就开始设计拆解方案。此时放飞的无人机已经陆续返航,带回来许多有用的数据。好消息是,在周围区域就有所需的绝大部分资源,就算没有的,也能从飞船残骸上拆解下来。
    接下来就是分配任务,四人需要提炼足够的聚变燃料,同时还要准备大量的火箭燃料,组装多个火箭发动机,以便把空间跳跃的燃料罐给带回去。
    任务看起来非常繁重,所以四人简单休息之后就开始工作。
    楚君归开着越野车离开营地,这一次车上搭载的是挖掘模块。他驾车驶向无人机探测出的矿区,准备收集聚变燃料。
    这是一片荒野,有成片红褐色的土壤。不过这里的土壤成分和母星完全不同。
    楚君归将越野车停下,以个人终端遥控探机挖掘地面,分析成分。他自己则提了一把手提式钻机,开始在地面一处处钻探,进行检视和成分分析。
    土壤里氦-3的含量相当高,楚君归从车上搬下来一个精炼炉,安放在地面,再将精炼炉与越野车的能源相连。他将挖掘出的土壤放入精炼炉,在炉中加热,再经过一系列工序,就可以将氦-3分离。
    这颗星球氦-3的含量极高,楚君归连续加工了几十炉,就得到了一整个钢瓶的氦-3。
    他将钢瓶装在特制的冷凝处理机上,启动冷凝机,就继续挖土,送入精炼炉。
    转眼间一小时过去,楚君归以2分钟一炉的速度连续炼了三十炉,又得到了一钢瓶的氦-3。这时第一个钢瓶的氦-3已经处理完毕,被成功压入一个如鞋盒般大小的燃料盒中,而且盒子只装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一盒装满,将是整整半公斤的氦-3。这可不是小数字,在母星时代,据说全世界一年的能源总需求都消耗不掉一千公斤的氦-3。
    楚君归埋头苦干,一直到将整个能源盒装满,看看时间,已经是四个小时过去了。也只有试验体才能忍受如此长时间的重复劳动,而不感到厌烦和无趣。
    实际上,这几个小时楚君归过得非常充实,他分了一个处理单元负责指挥身体干活,其余的算力都在继续优化自己的战斗组件。
    燃料盒装满,楚君归就踏上了归程。这种燃料盒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出来的,只有在二号行星实验基地才能够制造。他们这次一共只带了四个过来,没想到楚君归出来一趟就搞定了一盒。
    片刻之后,楚君归收拾了设备,架车返回,留下一地的坑坑洼洼,大概李若白见了又会头痛吧。反正楚君归拍了不少照片,准备一回去就发送到李若白的个人终端上。
    李若白三人这次的动作也不慢。有了楚君归的例子后,他们也学会了省去一切不必要的步骤,直截了当地干活。当楚君归返回时,营地周围已经立起了四个金属圆桶,这是新的火箭发动机外壳,全部合金都取材于151号探险飞船的残骸。
    李若白将肢解下来的残骸重新精炼,变成火箭发动机的原材料。反正要把装有e物质的空间跳跃装置取出来,也要把飞船残骸开个大洞。
    就这样,四个人一天天的忙碌干活,直到把四个燃料盒全部装满,顺便给飞船聚变离子引擎加满了燃料后,楚君归就加入到三人的行列,开始组装火箭发动机。
    又过了几天,四台新的火箭发动机已经组装完毕,空间跳跃装置也已拆卸下来,焊接在飞船上。原本的飞船周围只能塞下七台火箭助推器,于是楚君归将两台助推器绑成一台,直接塞到空位上,至于又凸出来一块,在试验体眼中毫无违合感。
    然后再给那台空间跳跃装置加个整流罩,一切就完工了。
    第二天,整整八台火箭助推器同时喷出火焰,滚滚浓烟在星球上形成不大不小的一个奇观,相比之下,离子发动机的幽幽蓝光完全被掩盖。
    在一号行星上呆了八天之后,四人踏上了归程。
    这一次李若白说什么也不肯再进盒子卧室,就跟楚君归一起呆在驾驶室。只不过到了第三天他就抵不住漫长旅途的无聊,特别是楚君归有一搭没一搭地回话。只要自己不主动说话,楚君归就能沉默一整天,对着窗外发呆。
    李若白也不明白,这些看惯了的星空究竟有什么好看的。
    第177章 投机分子
    实在架不住李若白的软磨硬泡,楚君归只好和他被动聊天。两人实际上已经很熟了,该聊的都聊得差不多了,李若白就开始聊历史,讲了许多盛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且附加点评。
    在他口中,事件本身都是扼要叙述,自己的点评倒是长篇大论。不过李若白在这方面的才情确实是高,点评往往一针见血,尤其擅长评价当时政策得失,以及重要人物的决断得当与否。就连楚君归这种对于政治一窍不通,历史只存在于数据库的家伙来说,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就这样,待到一路返回二号行星时,这部盛唐演义也说得差不多了。
    听到后来,楚君归也感觉到政治的作用和意义非小,哪怕是不以此为业,也有略知一二的必要。否则的话,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试验体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但听李若白讲得多了,有大量历史事实再结合李若白的点评,楚君归也勉强建立起了一个模型,这也是新功能组件的雏形。
    他起初把组件命名为历史政治学,后来觉得不太对,又改为政治经济学,然后还是觉得不够全面,再改成《政治、经济与法律及社会和心理学兼博弈论》。
    如此冗长的名字让试验体也觉得不妥,最后把有的没的一狠心全部删光,就留下政治二字,然后就觉得舒服了。
    有了这个功能组件,楚君归过往下载的许多资料就有了归处,它们自动归入这个功能组件目录下,然后就开始漫长分析对比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当代发生的重大事件被纳入视野,模型也慢慢从模糊变得更加清晰,界定也更加分明。
    但在最初的顺利之后,试验体很快就遇到了问题。
    按照李若白的说法,每一事件都有特定的起因,特别的环境,有限的选择,以及既定的结果。有些历史人物选择正确,比如说跟对了某位后来一飞冲天的贵人。也有很多人选择错误,例如瞎了眼跟潜龙作对。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是能够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看清真正的大趋势,从而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大业。
    这点楚君归赞同,也能够理解。
    能够看清大势,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决定。而每个正确决定都会带来更多的资源,或是更少的损失,从而使决策者的地位上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理想状态,就是从不犯错,这是很容易得出的结论。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试验体很自然的想要找出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论,找到后再回放到历史事件中进行模拟,以验证方法论的准确性。他也不求方法万无一失,有大概率正确,并且不出现会导致崩盘风险的致命性错误就可以。
    然而回归检验的结果,却是大出楚君归意料。他最终发现,无论用哪套方法体系,如何调整在不同场景下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都只能在一部分场景下有效,而在另外一些场景中完全无效。经过多次完善后,模型的准确率也仅仅是擦点大概率的边,致命性错误则是完全无法避免。
    很显然,试验体试图建立统一模型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他再把李若白这些天说过的话重新整理分析,结果发现,李若白对一些重大事件用的是一套标准,对另外一些事件用的又是另外一套标准。至于什么时候用什么标准,完全没有规律可言。而且更要命的是,李若白一共讲述了近百个历史事件,然后点评时竟使用了五十多套标准。
    往好听了说,这叫一事一议。
    试验体跳过了往难听里说这个选项。
    楚君归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至此,他算是理解了那句话的含义,政治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是有客观标准的,而艺术,直接点说就是看感觉了,也称玄学。
    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不过试验体的少年灵魂有着严谨且执著的治学精神,仍然没有放弃,继续在这一问题上深入钻研。
    无数数据分析到最后,楚君归似乎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那就是准备多套体系,只看眼前,不管长远,根据不同环境哪套适合就用哪套,怎么正确怎么来。如此一来,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解决了这么复杂的问题,让楚君归心情瞬间大好。不过在检验这套理论可行性的时候,楚君归意外发现,历史上有不少人确实就是这样做的,甚至史书上都为这些人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
    这个词,就叫做投机分子。
    直觉告诉试验体,这不是什么好词。
    飞船已经抵达了二号行星,开始进入入轨前的最后调整,楚君归不得不暂时将研究工作放下,李若白也停下了点评千古风云人物的滔滔大论。
    只是李若白若是知道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都会被楚君归牢牢记住,反复检验,恐怕就不会说那么多了。
    飞船进入二号行星的同步轨道,分离了空间跳跃舱,同时把所有过剩燃料加注到几个火箭发动机里,然后把这几台发动机分离,留在轨道上。等到飞船再次返回太空时,就可以直接回收使用。
    完成必要准备后,飞船就缓缓加速,驶向二号行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