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6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不过,这番话说出来,却是将责任撇的干净,见此状况,一旁的何文渊眉头一皱,就忍不住要开口反驳。
    然而,未等他开口,天子的声音便已经响了起来。
    只见天子神色平淡,但是目光,却有意无意的落在朱仪的身上,道。
    “既然只是想要问清事实,为何不等散朝之后,私下再问,非要当着文武群臣的面,在文华殿上当众拦路呢?”
    这话口气虽然并不严厉,但是,其中意味,却显然有责怪之意。
    想起刚刚王文的处境,众人心中不由升起了一个念头,难不成,对王文的处罚,就是为了在降责朱仪等人的时候更加名正言顺?
    毕竟,王文作为天子在朝堂上的第一心腹,又是百官之首,只是没有及时阻止,便受了这么重的责罚。
    那么,作为文华殿骚乱的主角,朱仪和徐有贞等人难道就能全身而退?
    然而,即便是面对着这样的压力,朱仪也并没有慌张,而是拱手开口,道。
    “回陛下,此事是臣思虑不周。”
    “臣原想着,陛下早有明旨,东宫国本早定,朝中岂有大臣,会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奏请陛下更易太子?”
    “此流言虽不知从何处而来,但大抵只是流言而已,何况,朝中大臣,对何大人的品行,一向是交口称赞。”
    “故而臣当时觉得,何大人大抵是被小人诬陷了,文华殿中,群臣皆在,只要何大人当面将事情说清楚,一切风波自平,却不曾想……”
    话至此处,朱仪的话头顿了一顿,目光也看向一旁脸色颇为难看的何文渊,随后,他的脸色变得有些沉重,道。
    “却不曾想,何大人竟然真的做出此等事来,此臣未曾预料之事也,至于之后,朝中诸臣对何大人群起而攻之,最终引发了骚乱,实乃是群情激奋,以为何大人有蛊惑陛下,离间天家,动荡国本之嫌,陛下明鉴,此乱虽非臣有意引发,但是,确因臣而起,陛下若要降责,臣甘愿领罚。”
    说着话,朱仪跪倒在地,一脸诚恳。
    只是,他虽是如此说,可那话里话外的意思,却分明是,此事和他无关,一切都是何文渊咎由自取,是群臣自主而为。
    有这番话垫着,天子若真要处罚他,倒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因此,眼神微微一眯,朱祁钰并未多言,只是虚手一抬,道。
    “成国公既然无意挑起乱局,朕信了便是,不必如此,起来吧。”
    这话说的明显有些不悦,但是,朱仪却当没听出来一样,俯首谢恩,随后便站了起来,侍立一旁,不再开口。
    随后,天子将目光转向了徐有贞,又问道。
    “徐学士,方才成国公说,朝中诸臣对何侍郎群起而攻之,这又是怎么回事?”
    同样是带着答案的问题,不过,身份不同,待遇自然不同,相对于朱仪,对于徐有贞,天子口气中的不善之意,就明显浓了许多。
    与之相对的,徐有贞的反应,自然也和朱仪不同,看着天子带着责难的神色,徐大人满脸忐忑,道。
    “陛下明鉴,东宫乃国本,太子殿下自被立为储君后,德行昭彰,无论是对圣母,太上皇,还是陛下,都恭顺忠孝之至,素日勤学,经筵讲读从不曾废弛,其仪表气度,可为诸皇子楷模,此朝野上下所公认之事。”
    “然则,何大人却无故参劾太子殿下,扰乱礼法,意欲动摇国本,臣和东宫诸位大臣,受陛下之命,圣母及太上皇之托,身负辅弼翼护太子殿下之责,闻此狂悖之言,一时惊怒交加,故而未曾顾及到身在文华殿中,言辞之间有失仪容,还请陛下恕罪。”
    和朱仪几乎是纯粹的将自己摘出来不同,徐有贞的这番话,更多的,还是在纠缠何文渊弹劾太子一事。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话语当中,隐隐将东宫诸臣都拉到了他的同一战线上。
    如此一来,天子若要责罚他,便要连带着东宫的其他属官一并责罚,此举不可谓不聪明。
    当然,他如此说的用意,在场的其他大臣也能看得出来,不过,被他“拉下水”的东宫诸臣,却并没有一个人,有责怪徐有贞的意思,相反的,他们对于徐有贞的话深表认同。
    徐有贞的话音刚刚落下,刚刚同在文华殿中开口的左庶子倪谦和左谕德刘定之便站了出来,道。
    “陛下,徐学士所言,确是实情。”
    “臣等身为东宫属官,见何侍郎在文武群臣面前,大放厥词,言之凿凿议论储君废立,礼法伦序,一时义愤,未曾注意言辞,还请陛下责罚。”
    话至此处,倪谦顿了顿,却没有停下。
    他们这个时候站出来,自然不是单纯为了帮徐有贞分担罪责的,更重要的是……
    “然而臣斗胆直言陛下,臣等固然有罪责,可何侍郎妄言废立之事,意图动摇国本,挑拨天家关系,此罪更大。”
    “东宫太子殿下,乃是秉承圣母懿旨册立,受陛下所赐金印宝册,由陛下钦定出阁读书,预闻机务,此诚天家友爱也。”
    “如今,何文渊密奏陛下,请更动储位,此事小则令陛下同太子殿下有隙,大则动荡朝堂,令天下不宁。”
    “现流言纷纷,朝野不安,如若放任何侍郎仍旧立于朝堂之上,朝中大臣势必会对天家关系更多猜疑,如此,一则有损陛下圣德,二则令朝堂上下议论储位归属,难以一心用事,三则使朝中大臣臆测陛下之心,必将引动皇子争夺储位,令天家有兄弟阋墙之祸。”
    “有此三者,于国,于家,于天下,皆是祸端,故而,臣等恳请陛下,严惩何文渊,以固国本,安天下,定社稷民心矣!”
    说罢,倪谦跪倒在地,深深叩首,一众东宫属官略微一愣,随即,徐有贞率先反应过来,心中暗骂一声,抢功的老匹夫,面上却肃然之极,同样跪倒在地,道。
    “臣附议,请陛下严惩何文渊!”
    有了这两人带头,其他的东宫属官也随即反应了过来,纷纷走到殿中,跪倒在地。
    一时之间,殿中便响起了好几道同样恳求严惩何文渊的声音……
    第1128章 太子府詹事
    很快,武英殿中就跪了一地的人。
    如今的东宫属官,虽然说还没有完全备齐,但是,也已经填补的七七八八了。
    所以,哪怕太子年纪尚幼,并没有实际的理政能力,可实际上,他们已经隐隐结成了同一股势力。
    虽然说,这些人出身不同,在许多朝廷政务上也各有主张,但是,他们东宫属官的身份,其实已经决定了,在这种涉及东宫废立的事情当中,他们必须要坚定的态度。
    从这一点上来说,如今殿中的局面,其实也并非不可预见,只不过,看着这些冒冒失失的年轻官员,一旁的俞士悦却不由有些头疼。
    太冲动了!
    要知道,如今朝中的大势,其实还是在太子殿下这边的,这一点,看文华殿中,朝臣们对于何文渊的态度就可以知道。
    说穿了,凭借区区一道密奏,想要动摇储君之位,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是朝中的一众重臣,包括身为太子府詹事的俞士悦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在此事上表达态度的原因。
    事情还没有严重到,必须要正面群体直谏来应对的地步。
    这件事情的关键,其实不在朝臣,更不在何文渊,而在天子!
    这满朝上下,能够动摇储君之位的,事实上只有天子一人,如若天子并无易储之意,那么,何文渊压根就不足为虑。
    但是,如果反过来,天子下定了决心,那么群臣想要阻拦,难度也非常大。
    别说什么太子殿下占着礼法大义,也别说什么当初的约定承诺,就以如今的朝堂情势而言,天子只要肯付出代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别的不说,当初太上皇任用王振,群臣就没有直谏吗?瓦剌犯边,太上皇执意亲征,老天官王直,就没有带领群臣劝阻吗?
    可是有什么用?
    皇帝一旦下定决心,无人可以违逆!
    所以在俞士悦看来,对于太子殿下来说,最好的策略,其实就是低调忍让,即便是朝中有废立储位的言论出现,也只能迂回的向天子进言。
    像是现在一样,这么多人一起进谏,而且,还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很容易让天子心生恼怒,反而起到反效果。
    这并不是俞士悦的臆测,而是实实在在的已经有预兆了。
    从刚刚王文被重罚来看,文华殿发生的事,已经让天子动了真怒,可在这种情况下,天子率先开口问的,却是朱仪和徐有贞,反而对密奏的始作俑者何文渊置之不理,很明显是隐有偏袒之意。
    如今,这帮东宫大臣,又如此激动,万一要是让天子觉得,东宫势力已成,且故意在和天子作对,那可就麻烦了。
    因此,看着天子的脸色微变,俞士悦也坐不住了,赶忙上前,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还是应当先弄清楚事情状况,再言责罚,成国公和徐学士等人,虽然在文华殿中举止失当,但是,究其缘由,还是因为何侍郎密奏易储一事。”
    “东宫储位,干系国本,朝中诸臣皆十分关注,因此,文华殿中,何侍郎公然承认自己曾弹劾太子殿下,又以诸般理由同诸臣论辩,方才引起了些许骚乱。”
    “如今,朝中重臣及东宫属官皆在,臣斗胆,请陛下准臣等同何侍郎在御前将此事分辨清楚,也好安抚舆情,定朝局民心!”
    作为太子府詹事,俞士悦自然也是想要保住东宫的储君之位的,但他更清楚的是,朝堂之事,最忌讳的就是冲动。
    就算是想要劾谏,也得一步步得来,别的不说,直到现在为止,他们所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来自于朝中那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还有何文渊自己说的那些话。
    可作为最切实的证据,也就是何文渊那份密奏,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看到过。
    诚然,俞士悦很清楚,何文渊既然没有否认流言,说明,这流言的内容就算有所夸大,但是关键的部分,大抵也不会有太多出入。
    可是,流言毕竟是流言,朝堂之上想要做什么事,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拿到切实的证据。
    所以,俞士悦一开口,便将被徐有贞等人推到结局边缘的话题,又拉了回来,一则是平息天子的怒火,二则也是一步步为东宫在朝中争取足够的筹码。
    和其他的东宫属官不同,俞士悦毕竟份属重臣之列,以他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威望,和七卿相比也不遑多让。
    因此,他的表态,朱祁钰自然不能忽视,而且,俞士悦这么一站出来,其他的重臣也开了口。
    先是工部陈循道:“陛下,俞次辅所言有理,事到如今,朝中群臣对此已然是议论纷纷,若不彻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阐明清楚,恐难平息朝议,故而,不妨让何侍郎将所奏内容详述,与在场众臣论辩清楚,如此方是上策。”
    从表面上来看,这件事情和陈循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朝堂上出了看执掌,还要看关系。
    陈循在继任工部尚书之前,曾是翰林学士,东宫中的属官,至少有一半,都是从翰林院转调而来,所以这个时候,哪怕是为了保住这些人,陈循也默契的站了出来附和俞士悦。
    接下来,礼部胡濙也开口道。
    “陛下,臣也觉得,此事不宜拖延,否则,必会令朝堂不安。”
    胡老大人掌管礼部,这种事情,自然也不可能全然闭口不言,他这么一开口,朱祁钰便更加不好拂逆众意。
    沉吟片刻,他招了招手,对着怀恩吩咐了一句,于是,后者便退下去将当初何文渊那份密疏取了过来。
    朱祁钰既然将这些人都召了过来,自然也没有要将此事隐下的意思,眼瞧着怀恩回来,便示意他当众将此疏读了一遍。
    “……天佑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传之子,此三代所以长治久安之本也,今陛下正位,储君却非陛下亲子,此非正理也,恳请陛下三思……”
    随着怀恩平稳的声音响起,殿中大臣的神色各异,一众重臣皱眉沉思,东宫的一干属官则是越发的愤愤不平,至于何文渊自己,则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表情。
    不出意料的是,这份密疏的内容,果然和朝中传言基本相符,密疏读完之后,天子倒是神色如常,看不出一丝喜怒,只淡淡的吩咐道。
    “朕按你们的意思,已经将密疏的内容公开,要如何论辩,便辩吧!”
    话音落下,底下的一众东宫属官顿时便有些按捺不住,见此状况,俞士悦赶忙抢先一步,转身对着何文渊问道。
    “何侍郎,你这份奏疏,本官可否认为,是以东宫储位不正,请陛下易储?”
    这话看似是一句废话,但是,实则却是最紧要之处。
    因为,何文渊的这份奏疏,虽然通篇都是在阐述太子殿下的东宫之位不正,但是,却并没有明确而直接的提出,要废黜太子,册立新的储君。
    或许有人觉得,这密疏当中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最后的窗户纸有没有捅破,还有意义吗?
    事实是,当然有意义!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