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8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看来,天子心中也有些犹豫不定,也对,毕竟是大军出征,肯定要慎之又慎。
    没有当场决定,也算是给了他们回去之后,细细思索决定的时间。
    早朝继续,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了,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此之后,吏部禀奏了一些补缺的名单。
    原本,这不算什么大事,此次大计,吏部和都察院下了重手,黜落了一大批的官员,其中有不少,不仅被罢官免职,更被押解到了京师,关到了刑部大牢,等候进一步的审理,据说这段日子,刑部的金尚书都快忙疯了。
    而对于所有人来说,显然,这批人腾出来的位置,才是最紧要的,所以,近来京中倒是围绕着此事不少人四处活动,不过,大计毕竟是考量外官,京中的官员基本都没有动,因此,对于大多数的京官来说,都是隔岸观火而已。
    因为需要补缺的人数众多,所以,吏部一时之间也处理不完,基本上,每隔几日,就要呈递一次补缺的名单,不算什么稀罕事。
    但是,惹人注意的一点是,这次补缺的名单当中,有福建巡抚,原本这也不算什么,但不要忘了,就在刚刚,朝廷才刚定下了对于沿海倭寇用兵之策,福建正是倭寇最为泛滥的时候。
    虽然说,前任的福建巡抚,因为考核不佳,被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可这个时候,朝廷要遣派新的巡抚过去,显然是为了配合接下来的剿倭之事。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位新任的巡抚大人,只怕日子不会那么好过……
    一念至此,不少人都看向了被拟调福建巡抚的这位朱鉴大人,虽然说,朝廷派他去福建,并没有贬官,仍然是以右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福建,可官场上的惯例,京官要比外官金贵,身为京官,被外调出京,其实也跟贬黜差不太多。
    按理来说,虽然之前的时候,这位朱大人在太子出阁一事上,被人诟病牟取私利,可这毕竟不算是罪名,时间都过了这么久了,他也从内阁被调出,开始主管大理寺,在不少大臣看来,已经算是打压的够了。
    这个时候,再外调出京,的确是有些刻意针对了……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朱鉴自己,却没有任何的波澜,丝毫没有要出言抗辩的样子。
    人家自己都不说话,其他有心为朱大人说两句公道话的人,自然也就偃旗息鼓,天子也没有多说什么,随着其他的补缺,一同便都准了。
    于是,这场早朝便就这么结束了……
    散朝之后,文武大臣们各怀心事,三三两两的散去,大军出征,所涉及的衙门众多,不仅仅是户部和兵部的事。
    原本,许多衙门虽然接到了圣旨,但是,还在观望当中,觉得还会有所转机,可今天的早朝结束之后,此事便算是过了朝议,再难更改。
    如此一来,有很多事情,自然就要加紧办理了,不然的话,误了期限,上官怪罪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这都是底下官员的事,对于内阁来说,接下来要做的事,其一是拟诏,原本下发的圣旨,只是一个简单的命令,告诉各个衙门要动起来了,既然事已成定局,那么,无论是将领的任命还是官军,军械,物资的调动,一旦各个衙门的章程递上来,都要准备好拟诏。
    其二便是,既然要动兵,那么之后诸多事情在票拟时,便要将此事纳入考量,简单的说,原本很多地方该准的,这个时候都要酌情再多想想了,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下最紧要的是……
    “让于少保提督福建等地军务?”
    下朝之后,俞士悦刚回到内阁,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一时之间,不由皱起了眉头,神色有些不定……
    第1143章 选谁
    夜,于府。
    虽然说,于谦已经被调出京师,但是,他的职衔是右都御史,挂在都察院下,所以按惯例,依旧算是京官,所以,于府也自然仍然安在京师,并没有跟着于谦一起折腾。
    不过,自从于谦出京之后,俞士悦到于府拜访的次数就少了很多,轿子刚刚停下,俞士悦便瞧见了,迎在府门前的于冕。
    “见过世伯,家父命我在此迎候,说是世伯到了,便引世伯过去见他。”
    俞士悦下了轿,听得于冕如此说,倒是挑了挑眉,道。
    “你爹怎么知道,我今天要过来?”
    要知道,他可是见到了圣旨之后,临时起意才决定要来,提前没有送拜帖,这于谦连这都能料到,难不成是出京一趟,学了卜算之术?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世伯一会不妨问问父亲。”
    于冕一边带着俞士悦往前走,一边开口道。
    见此状况,俞士悦倒是暗暗点了点头,这孩子经过上次的事情之后,倒的确是稳重了许多。
    “仕朝兄,好久不见!”
    行到院中,便见得于谦已经迎在了书房门外,俞士悦笑着回了个礼,二人寒暄了两句,便到了书房当中落座。
    面前案上茶香袅袅,于谦开口道。
    “仕朝兄此来,是为了出兵剿倭一事?”
    “是,也不是!”
    俞士悦抿了口茶,面色也微微肃然起来,道。
    “内阁刚刚接到旨意,陛下已经下诏,命你为提督福建等处军务大臣,参与此次剿倭,这个消息,想必你已知道了吧?”
    圣旨下午才到内阁,真正要明发朝廷,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了,但是,俞士悦这话却不是问句,而是带着笃定的反问。
    于谦也没有否认,轻轻点了点头,道。
    “不错,之前我刚刚回京,去向陛下复旨的时候,陛下便已经对我说起过此事。”
    于是,俞士悦搁下杯子,看着于谦,一副果然如此的样子。
    停了片刻,他叹了口气,道。
    “既是如此,今日朝上,你还敢这么出风头?”
    今天早朝上的事情,如今都已经传开了,但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发酵开来。
    不过,可想而知的是,出兵剿倭这样的大事,即便是已经决定下来,朝堂上必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看法出现的。
    早朝上,于谦如此言辞犀利的和王竑对峙,不可能不引起朝中诸臣的议论。
    如果说,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如今天子一道诏书降下,命于谦提督军务,这舆论的走向,可就未必那么单纯了。
    俞士悦能够想象,要不了几日,就会出现于谦曲意逢迎天子的言论出现。
    所以说,这才是让他想不明白的地方,天子既然早就定下了要让于谦来接下这个差事,那么,于谦理应低调才是。
    毕竟,站在朝臣的立场上,王竑的道理,才是站得住脚的,朝廷要剿倭,大多数时候,都是力战无功,徒增靡耗而已……
    听了这句问话,于谦倒是沉默了下来,端起茶盏饮了一口,并未说话。
    见此状况,俞士悦皱了皱眉,道。
    “看来我猜的没错,这件事情另有隐情,怎么,不方便说吗?”
    对于于谦,俞士悦是了解的,刚刚的那番道理,他能想的明白,于谦也不会不懂,既是如此,于谦还这么做,只能说明,天子另有说明理由,说服了于谦。
    闻听此言,于谦沉吟片刻,最终道。
    “仕朝兄,不知你对朝廷的海禁政策,是何看法?”
    海禁?
    俞士悦微微有些意外,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早朝上,于谦和王竑对峙的时候所说的话。
    当时他没有细想,可是此刻再回顾当时于谦所说的话,却的确品出了一丝不同的意味。
    “稳妥之策!”
    沉吟片刻,俞士悦便开口道。
    “王竑今日所言,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却也不无道理,倭寇海上战力强大,可到了陆上,却双拳难敌四手,厉行海禁,至少可以保住沿海安宁,虽然会时候倭寇袭扰之事发生,可利大于弊……”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朝臣,对于海禁的看法。
    闻听此言,于谦思索了一下,最终,还是把自己那日和皇帝的奏对,挑拣着关于海禁的部分,简略说了一遍。
    “……按陛下的意思此次出兵剿倭,并非是为了根治倭寇,而是要保证皇店的海船能够顺利回归,届时,海上航路若能打通,恐是一条不亚于互市的财源。”
    虽然说,私下奏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泄露,但是,天子既然没有让他保密,便说明,还是可以透露一些的。
    “你的意思是,陛下要开海?”
    俞士悦眨了眨眼睛,脸色有些讶然。
    他虽然已经料到了,这件事情背后不简单,但是,却没想到,藏着这么大的干系。
    开海可不是闹着玩的,海禁政策,毕竟是太祖定下的国策,若要动摇,其难度比当初开放互市,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这个问题还不单单是祖制的问题,要知道,除了太祖皇帝之外,太宗,宣宗等历代先帝,也都曾不同程度的申明过海禁政策,真的要开海,不亚于和历代先皇作对。
    除此之外,大明的根本是农业,而茫茫大海,肯定是不能种地的,开海的最大作用,自然就是海贸,那么,就会牵扯到重农抑商的国策上来。
    别的不说,商人要出海,那么,他们应该负担的徭役,赋税该如何计算,是否要放宽对于商人的限制,都是朝廷要考虑的。
    而且,既然要开海,除了大明的商队出海,肯定也会有别国的商队过来,两者之间如何交往,如果这些商队携带武器又该如何,是否要增加新的衙门和官员专门负责,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并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办成的。
    于谦迟疑了片刻,道。
    “陛下只是有这个想法,但是,到底如何,还要看皇店的收获如何……”
    “不过,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陛下说得对,沿海的百姓,太过困苦,朝廷厉行海禁,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沿海贫瘠,税赋难以收缴,百姓日子过的也苦,如若能够开此通路,对于百姓来说,是有大好处的。”
    “可是……”
    听到于谦这么说,俞士悦有些沉默,片刻之后,他开口道。
    “廷益,你可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和难处?”
    闻言,于谦又沉默下来,随后,他再度开口,神色却十分坚定,道。
    “事虽难,若利于社稷百姓,岂可惜身?”
    …………
    这一日,俞士悦和于谦谈了很多,二人一直聊到深夜,方才回府,只不过,当俞士悦离开于府的时候,神色之间,却不由多了几分复杂之意。
    朝局复杂,天灾频发,在此状况下,天子锐意,却不知到底是福是祸。
    一晃半个月过去,距离年关,已经不到一个月了,虽然说,挂印出征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但是,于谦这个提督大臣一定下来,群臣也就都松了口气,纷纷开始筹备出兵的事宜。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挂印的人选,也还是朝廷上下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光是这些日子,递上来的举荐奏疏,就有不下几十份。
    不得不说,英国公府的实力还是足够的,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十几家勋贵府邸,都上书举荐了张輗,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定国公府竟然也毫不示弱,一连七八家的奏疏递上来,都是举荐武兴的。
    乾清宫中,朱祁钰看着面前刚刚送来的奏疏,也不由有些犹豫。
    这次武兴突然冒出来,的确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原本,朱祁钰心中的人选,的确就是张輗。
    之所以选他,有两个理由,一个就是,如今英国公府正在收拢势力,既然如此,还是要给些机会的,压的太死,反而有时候达不到效果,而且,有于谦在,如果张輗出什么岔子的话,也能顺利接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明岁的灾情严重,所以,像是英国公府这种不安定因素,要打发出去。
    这个时候,朱祁钰可不希望,南宫那边借机给他捣什么乱。
    但是,张輗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打仗的能耐实在是不够,虽然说,挂印的主将不必亲自上战场,可终归朱祁钰还是有些不放心。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