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大明嫡长子 第13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对于刘大夏这样的臣子来说,皇太子积攒银两为的是战争,这已是不美,若能够将银子拿来用于赈灾、修河,这岂不是又是为民,又是罢兵,
    实实在在的一举两得。
    “儿臣,谢父皇提醒。”
    “你是朕的儿子,不必言谢。”
    说完,皇帝就示意太子先回去。
    朱厚照目送着皇帝离开,嘴角则露出了一点笑容。
    现如今刘瑾已经矮了他一点,在边上陪着小心说:“……殿下,浙江镇守太监魏彬那边,是不是去个急递,叫他将桩桩件件的事,据实回奏?”
    “先回宫。”
    东宫,已经有人在等着他了。
    一人是吏部尚书王鏊,这是铁杆的太子党。
    一人则是刚刚从山东布政使任上回来的王华。
    “微臣参见太子殿下。”
    他们两位远远的瞧见太子回来了,便都上前迎去。
    “都起来吧。”朱厚照说着走进了殿里,到主位坐下。
    他人还小的时候,臣子们面对他还不觉得,可随着年纪和个头的增长,再加上太子自信和威势日渐增长,大部分的臣子在他面前都比在弘治面前要拘谨些。
    当然这两位,人家是自觉,无时无刻不记着人臣之礼。
    “这次叫两位师傅过来,是为了浙江的事。弘治十六年九月,南京鸿胪寺卿王璟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他这个官当不长久,父皇有召他回京的意思。所以新任巡抚浙江的人选,也要出来。”
    太子甩了甩衣袖,“这个人选,本没有那么特别,但因为浙江的银子现在反而很受人注意。本宫的意思,你王德辉(王华字)在山东这几年勤勉任事,忠君爱民,口碑还是好的。升一升应当也没什么问题。”
    “臣受太子之命,自然竭力而为。”王华反正也没那么多想法,调令还是要听得。
    “浙江那边传出声音,说本宫设内官于浙江,揽了很多银子,这事儿你听说了么?”
    王华一样实话实说,“臣确有耳闻。臣还知道,今年五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自山东阙里祀孔毕返回京师。向皇上上奏沿途所见,郡县凋敝,民生怨苦。所以对太子私聚银两也颇有微词,基本都希望殿下可以以百姓为重,放银赈灾。”
    “你以为呢?”朱厚照问他。
    “臣身为山东布政使,上未能解君忧,下不能安黎民,臣以为殿下应将臣交部议处,以平众怨。”
    “老百姓靠种地,山东今年遭了旱灾,旱灾一来没吃的,你也没有办法。”
    王鏊这个时候又说:“德辉,山东的事只不过是个由头。朝中的臣子也实在是不了解殿下,殿下是大明的太子,大明的子民若遭了灾,哪里有不放粮赈灾的道理。其中有些人真正的用意是浙江。”
    王华听不明白。
    但朱厚照则笑了笑,“本宫在浙江经营了几年了,浙江的海贸走私不知道肥了多少家,现在这银子有一部分被人给生生的夺走了,那里的人难道不会有反应?此外,朝中有一些求和派,觉得本宫与民争利,还要兴兵于北方,这又会有什么反应?说到底,惦记了这笔银子。”
    也许东南的商人在朝廷里的代言人不会是刘大夏,因为刘大夏不至于和一群商人勾连。
    但东南商人商而优则仕,且除去自身的宗族,他们本身也会去贿赂当地的官员。
    梅可甲一年两年的生意越做越大,怎能不遭人惦记?
    之后顺藤摸瓜,总能摸到尽头,摸到太子。
    他们当然不会去找太子,但魏彬则并非不能动,所以自然会有力量推动魏彬下台。
    现在这个力量已经冒出头了,那么对于朱厚照来说就可以反摸。
    “你去了浙江以后,不必护着魏彬那个奴婢,贪了银子,本宫会治他。你只需探明当地商人与官员的关系,最好能知道他们在京师有没有力量,当然,你去了以后会有人帮助你的。”开海禁是朱厚照谋划了很久的事,但当地的商人走私获利颇丰,将来一旦朝廷有旨意,只要他们有官方的发声渠道,就一定会发声,所以他也要摸摸清楚这其中的事,
    “商人乱政,再过五百年,都是大罪!”
    第一百五十六章 王华的担子
    出了东宫,王鏊还是找上了王华。
    有些话他不说还是不放心。
    主要是有些话太子也不太好说。
    所以一出宫门,他就把人叫上了自己的马车。
    “老天官,是有何见教?”
    “你年长我几岁,又同朝为官那么些年,我本不该这么问。但我实在是有些不放心,”说到这里王鏊的声音减弱了些,凑近问道:“德辉,你真的明白了殿下要你去巡抚浙江的用意了吗?”
    王华瞳孔一怔,“除了了解东南商人与官员的隐秘关系,难道还有其他目的?”
    王鏊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这个王德辉在山东任布政使多年,其实和太子的接触也相对而言少了些。
    “德辉,殿下涉政也有几年了,所做的事,可是有一样是没有目的,又或者是为了自己?”
    王华已经听不懂了,于是抬手谦虚说:“请老天官赐教。”
    “这么说吧。殿下从浙江得来的这些银子,一直存着不用,可是起过什么殿宇楼阁,又或是寻过什么新奇宝物?都没有。殿下的银子乃是为‘急事’所备,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到结束的时候。既然没有结束,那么便谁也不能让它结束。而在刘大夏这些人的眼里,殿下是从浙江索银,与民争利,要断了这条财路,你觉得殿下会任其满意?”
    王华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下官明白老天官的意思,可殿下份属东宫,刘大夏即便是兵部尚书,又能对殿下如何?”
    王鏊以另一事举例,说:“当年何文鼎受死,言其背后主谋乃是孔子和孟子。刘大夏是不能对殿下如何,但孔子和孟子却可以。他们的人在浙江,参了魏彬一疏,若事实如此,则魏彬获罪,刘大夏再趁机让陛下召回内官,那么魏彬所护住的那些商人之利,自然就到不了殿下这里了。殿下的财源如何不断呢?”
    “这又是为何?”
    王鏊也不怕说,“殿下说了,浙江行海贸走私的人,银子被生生夺走了一部分。”
    这话一说,再不明白就是傻子了。
    因为禁海,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制。
    作为太子,他不可能对外公开宣示正在遣人搞走私。这叫什么?
    所以只要浙江案一发,
    查到谁,谁自己把责任扛了,从杭州到京城,一路上一个字都不能提到太子。不提,到了京城,太子说不定还能有办法救你的命,
    提了,你都不一定能活着走到京城。
    很多事,不上秤没有二两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虽然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但即便刘大夏现在也不敢说,有证据也不能说,没证据更不能去深究,所有人的炮火对准的都是魏彬。
    一个太监揽财——多像一个太监干的事。
    这个太监一倒,梅可甲就失去了官方的靠山。
    这其实是浙江案有爆发出来的原始动力,因为这对当地的商人最好。
    王华听完了这些才开始明白,浙江的水有多深。
    说起来是简单,无非就是殿下在通过秘密的渠道从浙江取银,而朝中的官员一来是觉得殿下与民争利、二来是害怕殿下借此兴兵,他们阻挡不住,所以才要把注意力都投向浙江。
    至于背后是不是有当地的商人推波助澜,那就要去看了
    等一下……
    “那殿下派下官过去?”王华眼睛大大的张开,
    王鏊则点了点头,“魏彬如果真的贪墨成性,被查出了问题,即便是殿下也可能保不住他。这个时候刘大夏还在恳求陛下召回内官,因此为了保浙江无虞,殿下也只能派你过去了。”
    这就是王鏊出了宫要和他再说几句的真正目的。
    银子,
    还是为了保银子。
    王华抿了抿嘴唇,他的表情似乎有些复杂。
    王鏊一眯眼睛,“德辉,你是不是想问,殿下这样,是不是真的与民争利?”
    王华有些一瞬间的些许慌乱,但很快调整了回来,低声说:“……只是觉得有些遗憾,那刘时雍(刘大夏字)也并非十恶不赦的奸佞之臣,若是可以实心辅佐殿下,对江山社稷也有几分好处。”
    “那你觉得吴原博(吴宽字)十恶不赦吗?”王鏊摇了摇头,“自弘治十一年,老夫就和人说过,当今太子天资卓绝,英明果断,其志之博大,非寻常帝王可比。且自古以来,英睿之主绝不会受制于臣,圣明之君绝不会忍辱于外,鞑靼人数次寇边,毁我边城,掠我子民,这个时候还要说不可妄动兵戈,这个道理谁能和殿下讲得通?你能,还是我能?又或者是他刘时雍能?”
    “至于说那些银子,德辉还记得我问你的第一个问题?”
    王华的记忆自然不会差到那种程度,所以自己就缓缓说了出来了,“殿下从不曾起一座殿宇,亦不曾寻一件宝物。”
    “不仅如此,今年二月,陛下拟建筑延寿塔以及殿宇廊庑墙垣等,传命内阁撰写诰书,被刘阁老劝谏后放弃,那种时候殿下都没想过出银子。”
    话及此处,多余的也不必说了。
    皇太子是个什么人,做这些又是为了什么,一个状元出身的人不至于这点都理解不到。
    王华做了一揖,“今日多谢老天官教诲,方不致误了殿下的大事。”
    “都是为了殿下,且我与你那小儿尚有一分情谊,他虽然被贬黜,但我知道,殿下还是心念于他的。刚刚那些话,我是代殿下和你说,接下来一句话是我自己和你说。”
    王鏊多少也是想到了王守仁,才要和他的父亲讲上这句话,“魏彬的下场你要引以为戒。殿下从来不是不敢担责之人,当年护张永,保杨廷和都能看得出来,但浙江的事,不要累及殿下。至于咱们做的事……嘿,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但求无愧于心就好。”
    王鏊是觉得王守仁犯得事,不值一提。
    但王华去了浙江,如果脑子不清醒,就很容易出大问题。
    到时候搞得殿下想用王守仁都不行。
    王华心说:难怪这个堂堂的吏部尚书要提及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
    这是拐着弯儿告诉他,此行凶险,但只要不把太子拖下水,家人就不会有事,反过来,则不一定了。
    这是真正救命的话。
    听得懂便听得懂,
    听不懂也只能听不懂。
    王华旁得不多说,正儿八经的行了一礼。
    随后步伐坚定的离开了。
    其实与民争利,真的是个很不好的名声,
    似王鏊、王华这样正儿八经读科举出身的官员,很容易就会像刘大夏一样,理解不了这种行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