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95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王老、孙老有些傻眼,这一个番薯苗竟然结出了五个番薯,看这个头,小的二两多,大点的三两多!
    盛仲早已准备妥当,亲自拿起秤杆,将五个番薯一称量,手指不断移动着秤杆上的秤砣绳,直至秤杆平衡微翘,才两眼放光地喊道:“一斤三两!有一斤三两重!”
    “好啊!”
    郑和激动不已。
    朱允炆对这个结果也相当满意,对早已跃跃欲试的骆冠英等人说:“朕开了个头,但亩产多少,还得全都刨出来才能算清,开始吧。”
    骆冠英抓起三齿刨铲,嘿嘿地就走了过来,郑和也不甘示弱,朱能更是抢走了沈伟的刨铲,沈伟无奈,干不过这家伙,只好抢走了赵世瑜的刨铲……
    水师将士开挖!
    场面简直是不太能看,嚎叫之声不断传出。
    “有了有了!”
    “我的长!”
    “我的大!”
    “我更长!”
    “我更大!”
    一句句话差点让朱允炆噎死,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这群人在耍流氓,挖个东西,能不能安静点?
    农学院监生宋玉跪在地上,双手捧着番薯,泪流满面。
    丰收,这绝对是丰收!
    有了这些粮食,大明无数百姓将摆脱饥饿,饥荒将再不会轻而易举地夺走人的生命,再也不需要什么树皮、观音土了!
    盛仲看着一堆堆的红薯,眼有些泛红。
    围观的耆老,军士家眷,还有文武百官,看着这一幕幕也有些震惊。
    “都别愣着了,官员去挖另一亩去。”
    朱允炆见一堆人没事干,指挥着。
    这个时候,谁还分什么大官小官,抢到刨铲的用刨铲,没抢到的用铲子,什么都没抢到的,那就用手吧。
    一群官员,毫无形象得在地里忙碌,有些官员直接跪在地上扒开土壤,小心翼翼地拿起红薯,如抚摸美玉一样抚摸着番薯,一脸少儿不宜的笑,不知道这群人到底在想什么。
    第一亩地是水师将士开挖的,一个个体格好,有力气,人又多,还没到一个时辰,一亩地就彻底被翻了个遍,搜寻彻底才罢手。
    “过称!”
    盛仲扯着嗓子喊。
    军士将红薯纷纷装入麻袋里,一袋袋的称量,随着计重持续,刚还在开挖的官员也跑了过来,一个个围观起来。
    “六十三斤!下一袋!”
    “七十二斤!下一袋!”
    骆冠英、朱能等人力气大,专门负责称重。盛仲等国子监读数,三个国子监的监生专门记录盘算,确保每一笔计算不存在错误。
    随着一袋袋称量结束,场面越发的安静。
    在最后一袋“五十八斤”读出之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记录数据的三个监生身上。
    三个监生将计算结果全都交给盛仲,盛仲看过,又草算了一遍,交给朱允炆。
    朱允炆看着等待的众人,嘴角微微一笑,高声喊道:“第一亩番薯,收成三千五百三十六斤,折合二十三石五斗!”
    “二十三石?!”
    惊人的产量彻底炸开安静的人群!
    郑和看着朱能,两人不约而同出拳,打在彼此的胸口!
    好,好啊!
    骆冠英抬了抬袖子,擦去汗水,咧着嘴就问:“酒在哪里?”
    沈伟杵着刨铲,点着脑袋,暗暗感叹,废了这么大劲弄来的种子,总算是有了个好收成啊。
    孙诚、王博两个耆老对视了一眼,激动得老泪纵横,这哪里是什么番薯,这就是人间祥瑞,是救苦救难救百姓的大祥瑞啊!
    二十三石的惊世产量,若不是自己亲眼所见,谁敢相信?
    朝廷说番薯亩产十五石的时候,被无数人质疑,可现在结果出来,不是十五石,而是二十三石,足足多了八石啊!
    想比稻麦一石至三石的产量,这番薯的产量简直是惊世骇俗!
    夏元吉抓着番薯,对一旁的解缙、杨士奇说:“如此大的产量,何愁天下百姓再饥饿?”
    杨士奇掂量着一个番薯,感叹道:“这产量太过惊人,若不是刚砸了脚,我还以为是幻术中事。夏尚书,看到这番薯,你还心疼对水师将士的封赏吗?”
    夏元吉有些惭愧地说:“皇上给他们的礼遇,我们最初并不理解。现在看来,给水师将士行三礼远远不够,给他们上香,叩头都值了。”
    解缙没有取笑夏元吉,这毫无争议的产量,这新鲜打出的番薯,都在告诉所有人,这产量绝无虚假。
    二十三石啊,面对如此高产的番薯,给郑和他们磕几个头不丢人。
    “都别愣着了,地有肥有瘦,一亩地的收成难免不准,把那两亩地一起挖了。”
    朱允炆吩咐。
    众人一番行动,热火朝天。
    过称。
    第二亩地打出了三千六百二十七斤,折合二十四石一斗。
    第三亩地打出了三千五百六十八斤,折合二十三石七斗。
    三亩地加起来总计一万零七百三十一斤,七十石五斗!
    三亩收成破万斤!
    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却真实地发生在众人面前。
    官员欢呼,水师将士扭了起来,耆老们更是高歌起来:“丰收嘞,甩起胳膊挑起担子嘞……”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折磨人的礼仪
    都察院的练子宁看着番薯,一脸的惭愧。
    在这之前,练子宁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世上有亩产十石的农作物,认为朝廷对郑和水师将士的封赏太过,尤其是名不见经传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乃至朝堂之上的重要人物,心里就不舒服。
    朝廷对外宣传是一种谎言,而谎言,经不起检验。
    练子宁想过,只要等新粮食的产量出来就上书弹劾郑和、朱能、骆冠英等人,理由就是功不配位。
    国公,侯爵,伯爵,这可是给立有军功,开疆拓土的勇士的,郑和不过是一个太监,凭什么当国公,朱能不过是一个船夫,凭什么当侯爷?
    船队跑到天边去,你们也没杀敌,也没开疆,凭什么得到如此大的封赏?
    不公平。
    可现在,练子宁感觉脸火辣辣的疼,似乎被人狠狠抽了一巴掌。
    多少人在等着看水师将士和朱允炆的笑话,可人家也在看文官的笑话啊。二十多石的产量,远远比朱允炆宣传的要多得多!
    戴德彝捏碎了一块土坷垃,拍了拍手:“这产量没有作假,番薯都是刚打出来的,土壤也是今日才翻新的,不可能是外地番薯运过来,然后连夜埋到土里的。”
    练子宁重重点头。
    为了这三亩地,国子监农学院几乎把课堂都搬到了地里,院长盛仲更是几个月没回家,一直待在这里看着,没有人能作假,也不可能有人翻开土地,塞进去一些番薯,然后造出高产量的结果。
    “二十三石,恐怖的产量,我们成小人了。”
    戴德彝摇头自责。
    练子宁看着一袋袋番薯,勉强扯出笑意:“永嘉学派主张调查之后再下结论,许多官员等不及新粮种结果就开始弹劾。我们也是,固执地站在不承认、否定的立场上,打心底不想看到水师将士的好,这些年过来,我们的修养还是不够啊。”
    戴德彝用手指甲划开番薯皮,说:“谁能相信世间有亩产十石以上的农作物,这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可皇上相信,水师将士相信,水师将士家眷相信,还有不少百姓都信!”
    练子宁握着拳头。
    戴德彝看向与耆老笑谈的朱允炆,摇了摇头:“说到底,我们不如国子监的监生们啊,他们敢想,敢闯,敢求证,敢信,而我们,眼界有限不说,还不愿意接受新观点啊。”
    练子宁不得不承认,老官员面对新型的国子监官员时,多少显得有些心胸狭窄,眼光狭窄,智慧不足,就连办事能力,也明显不如这些新人。
    驾驭不住,死死勒紧,这就是主官的紧张状态。
    番薯大丰收的消息很快传开,尤其是耆老们亲眼见证,口口相传,不等第二天建文报登载,番薯亩产二十三石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京师,并传向各地。
    巨大的产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人家都渴望得到番薯,可朝廷根本不卖,皇上说了,这些都是种子,来年扩大产量用的。
    温州府。
    何文渊看着建文报上的消息,连忙至府学,将番薯大丰收的消息告诉众人,孙安等人也不打扰何文渊与叶灵儿,各自热闹庆贺。
    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女中班昭,走动多了难免暗生情愫。
    叶耕对何文渊很是满意,见徐安没半点眼力,拿着拐杖赶了一路,徐安才知道叶耕这是让自己当媒人。
    媒人可不都是女的,男人一样当媒人。
    在徐安的撮合下,何文渊与叶灵儿已经立下婚书,打算年底官府封印之后,两人先去京师,祭奠英烈碑之后再成婚。
    叶灵儿看着建文报上惊人的产量,带着何文渊一路小跑到了家中。
    叶耕看清楚之后,老泪纵横,总算是明白了朱允炆的话。
    当初朱允炆说,只有等郑和他们回来之后,才有希望降低农税。如今看来,这高产粮食就是朱允炆的底气!
    有如此高产的农作物,农税下调将不再是什么梦!
    “好,好啊,郑和他们立下了不世之功,文渊啊,你们应该写贺表,其他事不管,事关粮食与饭碗的事,得庆贺。”
    叶耕激动不已。
    何文渊连忙答应:“我回去之后就写贺表,不敢相信,这番薯产量竟是如此之高,简直是匪夷所思。”
    叶耕指了指书房:“翻遍史书,不曾有记载。郑和水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带回来了如此高产农作物,创造了新的历史,史书之中,当有他们的篇章。”
    叶灵儿扶着叶耕:“当今圣上是英明之主,自不会怠慢了这些功臣。我听说,史官与国子监儒学院联手,大范围走访郑和水师将士,不仅打算写郑和、张玉、朱能等传,甚至还打算出几本书,专门介绍航海事宜,对了,有个叫马欢的,他已经出了书,听说中华书局给了他三千两买下的……”
    叶耕满意地笑着,坐在藤椅里:“有高产粮食,凶猛的火器,勇敢的军士,咱们大明何愁不兴盛?你们好运气啊,生在最好的年代里,若我早生二十年,该多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